【文/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】
近日中國國內多地優(yōu)化細化疫情精準防控舉措,引來國內外輿論關注。
在眾多討論中,有點誤解需要澄清:雖然要求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、應解盡解,乘坐公共交通、出入一些公共場所也不再查驗核酸陰性結果,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將如歐美那般完全放開,而是在貫徹“動態(tài)清零”方針的基礎上要求防疫更精準。
不同模式,不同結果
回顧近三年來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防疫,會看到不同的模式產生不同的結果。最顯著的區(qū)別無疑是感染、死亡人數的懸殊。
就感染人數來看,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病毒與免疫部門主任奧利維耶·施瓦茨(Olivier Schwartz)剛剛發(fā)表的一項研究表明,全球范圍內超過80%的人感染過奧密克戎,在美國,這一數據超過90%;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7.5%,因此可以推測沒有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。
醫(yī)務人員在做核酸采樣(資料圖/新華社)
若看因疫情死亡人數,三年來,中國有5000多人死于新冠,而美國的這一數據已超過110萬,歐洲更是超過200萬。按BBC的計算,“這相當于中國每100萬人當中有3例新冠病毒致死病例,相比之下美國每100萬人有3000宗死亡,英國則是每100萬人有2400宗?!?/p>
在其他層面,比如經濟上,中國的表現(xiàn)無疑也是優(yōu)于歐美。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(xiàn)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,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更是把歐美遠遠甩到身后。2022年雖然全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,但前三個季度,中國同比增長3%,歐元區(qū)為2.1%,歐盟2.4%,美國也為2.4%。
需要指出的是,歐盟第三季度物價指數超過11%,美國達到7.7%,中國第三季度則為2.8%。另外美國前兩個季度環(huán)比為負增長,陷入技術性衰退,第三季度重獲增長是因為:歐洲無法再從俄羅斯購買石油而不得不轉向美國。靠石油出口拉動經濟增長,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現(xiàn)象,此前美國經濟增長一向依賴個人消費。
還有一個嚴重的后果不得不說:與病毒共存,為病毒的變異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新冠疫情暴發(fā)以來,幾乎所有變異病毒都是出自與病毒共存的國家,并席卷全球。這導致自然免疫和疫苗效果下降,也是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主要原因。
顯然,無論是保護民眾生命健康、維護經濟增長還是避免病毒變異,中國的防疫模式都明顯優(yōu)于歐美。
歐美何以只能“與病毒共存”
歐洲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地方,美國由于各種原因也存在大量的高危人群(如肥胖、吸毒及各種基礎?。?。何以發(fā)達的歐美不效仿中國的模式?
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。注重價值觀的群體認為自由高于生命,注重經濟的群體認為財富高于傷亡。就筆者在法國多年的生活經驗及觀察來看,其實也不復雜:歐美沒有這個能力。
不僅是面對新冠疫情,長期以來,只要是突發(fā)事件,歐美的應對往往多是災難性的。比如今年全球氣候異常,高溫席卷北半球。結果迄今為止各國向世衛(wèi)提交的數據顯示,歐洲至少有15000人死于高溫——這相當于中國在同一時期死亡4.5萬人。據法國公共衛(wèi)生局的公報,6月1日至9月15日,法國本土錄得10420例超額死亡。法國公共衛(wèi)生局強調,超額死亡不能僅僅歸因于高溫,新冠感染可能增加了一些人對高溫的脆弱性,而高溫也可能使一些新冠患者的病情惡化。
法國消防員正在滅火(圖/路透社)
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,政府除了提供資金供民眾打疫苗、給危重病人進行治療----這主要是醫(yī)療部門的工作——就幾乎什么也沒有了。盡管有的政府仍會要求感染者自我隔離一周,卻無人監(jiān)督,全靠自覺。執(zhí)行“動態(tài)清零”所需要的大規(guī)模的動員能力、高效的執(zhí)行能力、強有力的組織能力,都是歐美無法企及的。
歐美沒有能力只是表象,背后有更復雜的制度、經濟和文化原因。
首先,歐美制度的合法性是程序,而不是結果或績效;干得好壞會影響支持度,但不會影響合法性。所以歐美政客不在乎出問題,對解決問題沒有太大的壓力和動力。這也往往導致問題剛發(fā)生時不能及時解決,其后果要么是2008年金融危機,要么是新冠疫情。
具體說來,美國次貸問題早就出現(xiàn),不少專家也早早提出警告,但美國政府不在乎,直到成為系統(tǒng)性危機。新冠疫情在中國大規(guī)模暴發(fā)后,歐美其實已經有了可借鑒的經驗,但仍沒做多少準備。法國當時的衛(wèi)生部長比贊夫人在中國出現(xiàn)疫情時就向總統(tǒng)和總理發(fā)了警報,但無人在意,他們甚至還讓比贊夫人辭職去競選巴黎市長。
和這一點相關的就是,歐美都是大政府,但不是強政府。大政府是指政黨和候選人為了勝選,不斷加碼許諾各種福利,福利也必然導致政府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權力。而“不是強政府”,指政府受資本和大眾影響甚至控制,其中資本可以提供選舉資金,民眾則是握有選票——面對疫情,資本反對封城,因為這會影響收益;民眾反對封城,因為會影響自由和生計。
可以說,歐美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300多萬人死于新冠的悲劇,根源正是在其制度。美國政治學者福山試圖把責任推到特朗普一人身上,不承認是制度的問題。可是特朗普上臺就是這個制度的產物,怎么會和制度無關呢?更何況,歐洲沒有特朗普,死亡不也是非常慘重?
其次,歐美的經濟結構很難支持“動態(tài)清零”。
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導致歐美普遍出現(xiàn)了去工業(yè)化,第三產業(yè)在經濟中占的比重高達70%以上。而第三產業(yè)主要依賴于人員的流動和接觸,所以清零的代價相當高昂。像法國的第一大產業(yè)就是服務業(yè),酒店、餐飲、商貿都因疫情受到重創(chuàng)。第一波疫情到來時,由于死亡率太高、醫(yī)療體系崩潰,歐美不得不進行封城,一旦疫情放緩就很快解封,原因就在這里。
有了疫苗之后,在其功效還沒有得到驗證之前,歐美就已經與病毒共存了。等到發(fā)現(xiàn)疫苗無法阻斷病毒傳播,歐美已騎虎難下,只能硬著頭皮堅持。2021年年初法國新增確診人數最高沖到日增五十萬,馬克龍仍然決定不封城,當時媒體稱之為政治豪賭。其實那時的歐美除了賭運氣,也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。好在疫苗在減輕重癥和死亡上還是有點效用的,歐美沒有再出現(xiàn)醫(yī)療擠兌的情況,算是堅持下來了。
再次就是文化因素。
東西方傳承不同的文明,其中有兩個差異決定了各自應對疫情中的表現(xiàn)。
一是西方最高的價值是自由,而中國是責任。
法國的高危人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寧可自由地離開人世,也不希望被隔離在家;還說自己都這么大年紀了,什么都經歷過了,沒有什么可怕的。所以在法國才會出現(xiàn)這么一個可能很多中國人無法理解的現(xiàn)象:政府在全國派十萬憲兵和警察執(zhí)行封城令。
要知道雖然都是封城,歐美其實有很多例外:可以出去遛狗、健身或購物。憲兵和警察要應對的是這些情況以外的違規(guī)群體。實際上,也有不計其數的民眾被罰款,其中荒唐事難以盡述。比如,盡管當時各國邊境都封鎖了,仍有民眾能神奇地穿越層層封鎖線到西班牙去度假。
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,一個國家要想繼續(xù)運作,一是要有國家機器,一是要獲得多數人的認同。雖然封城非常必要,但因為大多數民眾并不認同,所以法國只能派出龐大的警察和憲兵去執(zhí)行。這也是清零措施不可持續(xù)的文化原因。
哈耶克曾指出:“一個人若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他有什么理由要求個人的自由?!倍F(xiàn)實和理論迥然不同,歐美民眾要的是自由,但不是與責任相連的自由。2020至2021年,歐洲各國曾實行宵禁,試圖減少晚上人員的流動。結果本來聚會23點結束后各自回家的青年人,改為通宵聚會,早上宵禁到點再回家!
而在中國,不僅要為自己負責,也要為他人負責。所以西方非常感嘆也難以理解中國民眾高度的自覺配合。一個與此相關的、和西方非常不同的現(xiàn)象,就是即使政府已經不要求戴口罩,但民眾依然自覺戴上。
現(xiàn)在法國已經是第九波疫情了,每次疫情來臨時,政府都會建議民眾在乘公共交通時戴口罩,但幾乎無人聽從。這背后就是價值理念的差異。我今年10月曾去歐洲另一個國家旅游,在乘坐觀光巴士時,竟被工作人員兩次強硬地要求摘下口罩!
法廣報道截圖
二是東方有儲蓄習慣,歐美要么花光今天的錢,要么透支明天的錢。結果暴發(fā)疫情后,和民眾一樣透支的政府不得不舉債發(fā)錢給大家,否則民眾生活真的太難了。封城對于歐美政府來說,不僅僅是經濟活動停止,還不得不背負維持民眾活下去的成本,這當然是它們無法承受的。
現(xiàn)在歐美各國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沒有不超過歐盟60%警戒線的,美國、法國、西班牙等都超過100%,意大利甚至超過150%。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基于美元霸權敢不斷暴力加息,歐洲不敢的原因,那些高負債國家根本承受不了。
結語
總體來講,面對新冠病毒,東西方采用不同的應對措施是由制度、經濟結構和文化決定的。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,無論是生命還是經濟代價,歐美都遠遠高于中國。
需要注意的是,西方這種模式能否維持下去,還取決于民眾能否持續(xù)不斷地打疫苗,否則歐美將再次面臨醫(yī)療被擊穿的困境。然而,現(xiàn)實卻是民眾已經厭倦了無休止地打疫苗,到目前僅有3500萬人也就是人口的十分之一打了最新的改良疫苗。
中國是一個講究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的國家。在病毒死亡率高、暫未有疫苗的時候,我們依靠嚴格的措施打贏了這一階段的戰(zhàn)爭;等到有了疫苗,中國也希望能盡快恢復正常,但在疫苗沒有得到驗證之前,中國選擇保持謹慎;后來莽撞的西方通過實踐告訴我們,疫苗不能阻斷感染,但能減少重癥和死亡,于是中國在堅持“動態(tài)清零”方針的基礎上優(yōu)化防疫政策,最新代表就是二十條。我相信中國最終會走出一條能平衡經濟發(fā)展、生命健康和生活便利的防疫之路。
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,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平臺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