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青青久草,四虎永久在线精品,二区免费视频,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,黄网在线免费观看,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,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

我在大廠,負責裁員

我在大廠,負責裁員

  這個春天,一場風暴,正在不同行業(yè)、不同規(guī)模的公司里上演。從互聯網到房地產,從“大廠”到“小作坊”,裁員的陰影籠罩在很多人頭上。今天你還是一位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打工人,明天可能就被叫去一間會議室,進行你將從公司“畢業(yè)”的談話。

  據東方財富Choice統(tǒng)計,截至4月30日,A股共有4650家企業(yè)公布了員工變動人數,其中有1697家企業(yè)進行了裁員,裁員總數為909993人。

  從裁員數量來看,2021年有14家上市公司員工數量減少超過1萬人。裁員人數最多的是中國天楹,達44898人,裁員比例74.55%。

  從裁員比例來看,有43家上市公司裁員比例在50%以上。裁員比例最高的是海航科技,為99.82%,員工總數由36992驟降至66人。

  裁員時,“壞人”的角色,大多數時候由HR扮演。面前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事,當初可能磨破了嘴皮,才邀請到你加入這家公司,但此刻Ta要做的,是切割你和公司的關系,用你眼中或粗暴、或冷漠的手段。有些人能理解,HR是照章辦事,但也有不少人認定,HR是公司的“幫兇”。

  這群人見證了很多公司當初膨脹擴張、瘋狂搶人的興盛,也經受著眼下收縮撤退、勒緊腰帶的倉皇。輿論場上,充斥著被裁者的不甘和控訴。我們好奇的是,處于風暴中心的HR們,如何看待裁員這件事,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?

  以下,是他們的講述。

  文 | 謝嬋 曹默涵 盧妍

  編輯 | 胡劉繼

  運營 | 栗子

  裁員是一場有關金錢的博弈,公司會設法將成本最小化

  李菲,某電力公司HR負責人 

  雖然我已經在這個行業(yè)干了十幾年,處理了上百人的裁員事務,但如果第二天要處理裁員的事情,我依舊會緊張到失眠。

  裁員是一場有關金錢的博弈,公司會想方設法將裁員成本最小化。在這種情況下,試用期的員工往往會優(yōu)先被裁,因為他們的補償金最低,公司付出的代價最小。而對于員工來說,如何爭取更多的賠償金,也成為了糾紛的焦點,他們會非常揪細節(jié)。所以我們在談判前,還需要核算清楚該員工是否有年假或者調休,給予適當補償或改變離職日期,盡量避免糾紛。

  面對裁員,公司一般會有循序漸進的對策。通常是最先處理容易溝通的員工,如果遇到不好處理的人員,會派公司有影響力的人去當說客。行不通的話,就拖著,先處理好沒有異議的,然后留他一個人孤軍奮戰(zhàn),拖到他覺得拖不起了,不情愿也得簽字。

  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是,我今天非得和你解除勞動關系,如果員工不滿意,可以走仲裁,但我們同時會告訴他這樣做的后果,讓他自己掂量——因為公司可以對仲裁結果上訴,最少一年才能結案,這會影響員工找下一份工作,所以很少人會選擇和公司這么耗著。

  但也有例外。我就遇到過一個在公司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,工作表現不是很好,給公司造成了一些損失,公司想和他終止勞動關系,并同意給予N+1的賠償。但那個時候臨近年末,他認為公司在沒給年終獎的情況下裁員不合理,不愿意離職。

  我和他協(xié)商了很久,他一直以老員工自居,強調他對公司的付出,甚至在我面前謾罵、抱怨,最后他去勞動部門申請仲裁,公司也提起了上訴,一來二去折騰了兩年才把這個案子結了。雖然他拿到了更多的補償金,但他的個人生活也因為訴訟案停擺了一段時間,其實這是兩敗俱傷的做法。

  我算幸運的,待過的公司基本都是依照法律規(guī)定處理裁員賠償。我有朋友就比較慘,老板一聲令下,要求她必須想辦法不花一分錢把某個員工搞走,即使她并不認可公司的做法,也只能按吩咐辦事,畢竟公司是“金主爸爸”,大家都要生存。

  用如履薄冰來形容HR處理裁員時的心情并不為過,我們需要注意很多問題。謹慎說話是最重要的,特別是互聯網公司的員工,與HR談判時,他們通常會錄音,所以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呈堂證供。一般我會提前和律師商量好,如果員工拒絕簽訂,如何以合法的方式應對。

  我在溝通時還有一個原則,就是盡量不要去戳對方痛處。我每次都會掏心窩地告訴他們,我只是代表公司來處理這件事,我也是公司的員工,你的今天可能就是我的明天。

  有時候,業(yè)務部門負責人也會參與到裁員談判當中,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和他們保持話術一致,不然就很有可能給員工帶去不好的體驗,我曾經在處理一個試用期的員工時就吃過這方面的虧。

  原本按照法規(guī),只要我們能夠證明這個員工不符合錄用條件,可以不支付任何賠償金就與他解除勞動合同。但是,我當時疏忽了,沒有和業(yè)務部門主管溝通好,結果這個主管和員工聊天時,說是因為公司業(yè)務調整的緣故才把他裁掉,這個員工就覺得這不是他的問題,而是公司的問題,要求賠償。最后,還是我單獨去找老板給他申請了一筆賠償金,才把這事解決了。部門主管當時可能也不想做壞人,他下意識地推責,反而讓我扮演起這個壞人的角色。

  近段時間互聯網公司裁員嚴重,我看有人吐槽說是HR定的裁員名單,真是太冤枉了,有些HR的確會參與裁員決策,但是最終的名單絕對不是HR決定的。我們的心理壓力也很大,我身邊有很多同事還會定期進行心理咨詢。

  裁員無論對員工,還是HR,都是很殘忍的。我們公司曾經有個項目急缺電工,我好不容易招進來了幾名員工,給他們講公司未來的發(fā)展前景多么光明,公司文化多么好,結果一年后,項目不賺錢了,公司決定砍掉這條業(yè)務線,我又得親手裁掉他們。當時真覺得有點毀了人家的前途,但我們也是按公司要求辦事。

  從第一次接觸裁員開始,我就清楚,自己在公司是無法結交到真心朋友的。有時候,我看我們公司其他員工在朋友圈曬娃、曬旅行照,底下會有很多同事點贊評論,而我發(fā)的,點贊留言寥寥無幾。

 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,一位男員工在我這里請陪產假,因為我有生育經驗,當時還送給他一個奶瓶消毒蒸鍋。大概過了半個月,我尋思他的孩子還沒出生嗎,怎么也沒在朋友圈發(fā)消息?和其他部門同事聊了,才知道孩子早就生了。我點進他朋友圈一看,一道灰色的橫杠映入眼簾,既尷尬,又難受。

  最難過的,肯定還是那些背著房貸、有小孩的同事

  張曦,房地產行業(yè)TOP 50公司HR 

  我們公司最近一次裁員是在2月底,3月工資照發(fā),相當于在N+1的基礎上再多拿了一個月工資。大部分人對此表現平靜,好像不會覺得裁員是一個打擊特別大的事情,行業(yè)現狀擺在這里,出去找工作直接說結構優(yōu)化,大家都能理解發(fā)生了什么。

  也有一部分人很驚訝,比如市場部有一個2月份才轉正的人,我們當時挖他花了四五萬獵頭費,但突然就直接通知他被裁掉了。

  最難過的,肯定還是那些背著房貸、有小孩的同事。

  我只負責營銷部門的裁員,在去年年底已經裁過一輪的情況下,3月這次還是裁掉了三分之一的人。我看了別的區(qū)域公司的人事公告,華中那邊一下子裁掉了50多人。

  談話的時候,我們主要會講清楚公司現在是什么狀況,然后開始走程序。我的工作并不是直接去談判,而是在領導談完之后辦離職手續(xù),順便安慰一下他們。我一般會鼓勵對方:“挺好的,這一批走起碼還有賠償,下一批沒準連賠償都沒有了,而且越往后出去,市面上崗位會越少?!?/p>

  最早收到裁員的風聲,是去年年底,集團下發(fā)了一些通知,比如人力費用的調整,這樣就會涉及部門編制的問題。我們會和領導溝通裁員名單,最危險的其實是編制外人員,其次是人力成本比較高的那些人,尤其是月薪高但是資歷并不算深的,你也許能力很強,但看看房地產現在的狀況,連地都拿不了,要這么多人有什么用呢?所以投資部是很慘的,幾乎全走了,只留了兩三個人。

  市場好的時候,我們確實是養(yǎng)得起很多人的。但現在拿地真的很困難,也沒有什么利潤了。之前做房地產銷售,中等偏上的水平也會有四五十萬的年收入,但是去年8月以后一直到現在,收入基本都是減半的。我們去年的年終獎到今天也沒有發(fā),有時候大家會直接問還有沒有,但集團的回應就是模糊的,不說有也不說沒有,給你留一絲希望。

  我們現在處于裁人和招人同時進行的狀態(tài),主要招能夠創(chuàng)造業(yè)績的崗位?,F在招人也非常難,最近招了一個新的銷售經理,通過五輪面試才進來。之前是不會有這么多輪的,只要你背景好,做過一些項目,有自己的邏輯思維,就沒什么問題。

  現在不是這樣了,背景好看已經不夠了,你必須要有特別出彩的地方。因為大環(huán)境好的時候,樓盤都很好賣,你只需要當一個執(zhí)行者,做一些常規(guī)的動作就好了,但現在是真的需要你去克服很多困難、創(chuàng)造業(yè)績。比如最近,領導想要一個30歲左右、同時有甲乙方工作經驗、做過模塊負責人的候選人。天吶,你聽完就覺得,這得是個神童吧,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?就算存在,人家愿意來我們公司嗎?我們都覺得這像是在開玩笑。

  持續(xù)裁員的情況下,危機感我肯定也是會有的,一直有消息說之后還會繼續(xù)裁員。有一次開全體員工大會,搜集問題的環(huán)節(jié),有人直接問還會不會繼續(xù)裁員,人力總當場也給了回復,說基于人力費用削減的裁員肯定是結束了,但之后還會繼續(xù)調整,再次調整就是基于個人能力和業(yè)績。所以,最近我刷求職網站時,經常會看到有同事更新了簡歷,顯示的狀態(tài)是“在職,急求新工作”。

  隨著裁員一起發(fā)生的,還有各處削減的經費成本,以前三八婦女節(jié)之類各種節(jié)日都會有活動的,比如每人可能發(fā)一朵花,但現在就是什么都沒有了。不只是沒錢,大家也沒有多少精力來做這種事情了。

  我是作為管培生進來的,現在還是在保護期,但我的領導經常嚇我,說我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,保護期一到就會很危險。

  我前年找工作時,參加了公司的宣講會,印象很深,上面的領導都穿得很體面,也充分展現了個人魅力。當時有一個前輩做分享,他也是管培生出身,兩三年就做到了區(qū)域營銷管理層,晉升速度非???。他站在臺上說:“如果你來房地產行業(yè),你可能非常累,但你會實現車厘子自由?!边@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詞,坐在下面,你就很容易被打動,真的就很想去這個公司,也真的覺得自己會賺很多錢。

  當時公司也真的很舍得給我們花錢。校招面試有一個類似訓練營的項目,一共三天,給我們訂了很好的酒店,前兩天帶我們參觀體驗,最后一天終面和匯報。我們去上海開會,每個人的標準是8000塊錢,住的酒店特別好。但到了去年下一屆管培生校招,幾乎就沒花錢了,時間也只有一天,上午帶他們簡單參觀一下,然后一起吃個飯,下午給點了一些下午茶,只花了1000多塊錢就搞定了。

  從整個大環(huán)境看,我們其實是最慘的一屆,我們的前輩之前進入這個行業(yè),起碼都賺到錢了。我們奔著賺錢來,但很快就發(fā)現形勢變了,大家都說新人有好運,很容易開單的,但是我們發(fā)現開單真的很難,也不是你個人不努力,是形勢真的變了。

  我們連黃金時代的尾巴都沒踩上。

  入職剛半年的應屆生被裁后,只能回老家

  陳越,深圳某互聯網電商大廠前HR 

  我有個朋友是一家大廠的HR,她裁掉了一個畢業(yè)后入職剛半年的應屆生。他的第一學歷不是那么好,二本院校,但碩士是211,好不容易沖進了一家還不錯的公司,干了半年就被裁掉了。

  其實這個學生半年前臨近畢業(yè)的時候拿到了五六個offer,最后比較來比較去選定了這家公司。半年的時間過去后,他再想回到之前面過了的那些地方,也都沒有可能了。朋友于心不忍,托我給這個被裁對象找工作,各種大廠中廠小廠的HR我都推了簡歷,但都沒成功。

  說實話,應屆生的行業(yè)壁壘不高,因為沒什么經驗,所以就算從互聯網換到制造業(yè),應屆生依舊是可以去工作的,行業(yè)替代性更強,可塑性也更好。不像35歲以上的員工,比如已經在電商賽道扎根了很久,再去做新能源汽車可能就不行。

  但他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,只能參加社招,幾乎都要求一年以上的經驗,工作真的很難找,最后聽說回老家了。

  公眾對公司內部信息的了解,是有滯后性的。雖然現在都在說互聯網裁員,業(yè)務不行了,但依舊還有很多業(yè)務在大力擴張。我對深圳這邊的大廠比較了解,每家公司擴張的節(jié)奏不一樣。比如OPPO和vivo,2016年至2018年間的勢頭還不錯,字節(jié)就是前兩年擴張很快,騰訊一直都還挺OK的,Shopee(蝦皮購物)是2019年開始加速進人,它的股價也是從那會兒開始漲的。

  如今的收縮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它也不是突然發(fā)生的。像部門周會月會的時候,就會慢慢地出現一些變化的跡象,如果利潤目標持續(xù)沒達到的話,裁員幾乎是必然發(fā)生的事情。HR這邊也會預留時間,不是突然地對接裁員需求,但是外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,怎么突然就裁了這么多。

  被裁的人其實都知道,并不是HR去做的這個決定,但似乎矛盾總是沒法避免。日常工作中,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,你或許覺得你的加班時長已經夠多了,身體已經夠累了,但HR覺得還好,因為他們見過加班更狠的人。

  現在HR行業(yè)也越來越規(guī)范,像那種辱罵被裁對象或者做出其他不道德行為的人還是極少數。這種人不管到哪里,路都走不長,我感覺少有人會這么傻。

  我目前已經不太負責裁員了,我主要會做薪資年包比較高的人崗匹配。網上可能會說裁員瞄準了年齡大的員工,但其實年包高的人選反而是更穩(wěn)定的,只有年齡大但技術一直沒有迭代、在組內的貢獻跟他5年前一樣的人,被裁風險才高。

  裁他主要不是因為他的年齡,而是因為他各方面能力跟不上崗位的要求。像這種情況,公司會想,我為何不找一個年輕小伙來干,對吧?

  在溝通的過程中,HR永遠不會把這種事情叫做裁員

  蘇敏,在保險公司和IT公司都做過HR 

 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,今年這一波裁員,疫情的影響會比較大,讓各個公司的領導層去思考,自己業(yè)務到底哪一塊真的是必須要做、不得不做的,哪一塊不是。

  如果裁員的戰(zhàn)略定下來的話,那就會比較快地去執(zhí)行這個事。如果沒有執(zhí)行,也是在做準備工作,比如誰去做溝通?每個部門的責任是什么?成本的準備是什么?有可能引起勞動糾紛的情況要怎樣去應對?都是很具體、很細節(jié)的東西,包括材料怎么簽署、協(xié)議的模板是什么。

  在溝通的過程中,HR永遠不會把這種事情叫做裁員,而是和員工協(xié)商解除勞動合同。后者實際上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內容之一,盡管接到這個任務,我也很不愿意,這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,但不管我想不想,這都是我的職責。

  對于大部分員工來說,被裁那還是一個壞消息,你不能奢求員工的諒解,只能在具體的工作方法上注意,別讓自己因為態(tài)度站到員工的對立面。實際上,HR也不能有任何決策,只能執(zhí)行公司的戰(zhàn)略。

  從公司層面來說,賠償給多給少,都有策略上的考量,包括它對自己雇主品牌的重視程度、對社會輿論的考慮和成本核算的情況。不是每個公司都會盡量少賠,尤其是頭部大公司,不太愿意和離職員工說再見之后就再也不見了,挺多公司的HR部門會有專門的人去做離職員工的回流。

  行業(yè)里剛入門的或者基礎員工,是做不好裁員這件事的。專業(yè)的HR,最好有法律法規(guī)的相關背景,不然,像新聞里提到有HR和員工說“你猝死了再來找我”這種極端情況,時不時就會出現。但情緒過激解決不了任何問題,HR一定要學會安撫員工的情緒,在必要的時候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。

  我的經驗是,有共情能力或者說同理心,不是做好這份工作的必要條件,有時候甚至有負面作用。碰到對象是自己熟悉一點、工作中打交道比較多的同事,談起來相對會容易一些,甚至不用談都知道是怎么回事,比較節(jié)省時間。但那些不了解的人,因為不清楚Ta的性情,你對Ta的反應也做不到有效地預判,也比較容易產生糾紛,這種時候就要保持理智。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談判,前后牽扯的時間有好幾個月,我都離職了,事情還沒有解決。

  經常去談離職,其實是挺消耗人情緒的一項工作。對于我個人來說,我現在找工作的時候,如果對方告訴我裁員這種事情是頻繁的,我一定會拒絕這個崗位。

  作為HR,接到裁員這個工作的話我也會很不愿意,我見過很多業(yè)務條線的HR,把大家談走之后,最后談的就是自己。

  HR不準被裁員工錄音,但自己會錄音

  朱迪,某互聯網大廠公司法務,協(xié)助HR做好裁員合規(guī) 

  今年3月,公司為了處理一些人事爭議,讓我聽一下當時的協(xié)商過程。HR給了我很多錄音筆,全部是裁員現場的談話錄音。每一段錄音有三四十分鐘,里面有四五個人交涉談判的記錄;每只錄音筆里面大概有二三十個人。

  在現場,HR都會先提一下為什么要裁員,話術是固定好的,首先跟你講現在經濟環(huán)境的變化,接下來是政策因素的影響。

  我處理的是公司游戲業(yè)務線的裁員,因為之前游戲這塊很久沒發(fā)版號。去年年底來這家公司工作之前,我就看到一些關于游戲業(yè)務裁員的報道,說游戲線的300多人全部被裁了。前不久,游戲版號恢復發(fā)放,但已經看不到我們公司游戲的蹤影了。

  HR會說,在這種戰(zhàn)略調整的背景下,為了保護員工的利益,會拿出補償方案,一般是N+1或者N+0.5。但有幾個人沒有接受這些方案,申請了勞動仲裁。

  我看了當時現場的情況,這幾個人都是態(tài)度比較強硬、權利意識比較強的,公司希望做一些合規(guī)的判斷。最先被裁的員工是突然之間被叫去會議室的,很懵,還禮貌性問了一句:“可以錄音嗎?”HR拒絕了他們,但自己會錄音的。

  很多員工會要求額外的過渡期補償,因為那會兒剛好是年底,很多大廠都在裁員,春節(jié)這段時間找到新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。其實HR的權限很小,他們在交流過程中一直說我只負責記錄你們的要求,再去跟領導商量。

  每個人都會提不同的要求,并不一定是關于補償的問題。有些媒體報道會提到,我們公司游戲線被裁員的原因是業(yè)績不好,但很多員工會覺得自己的業(yè)績是達標的,他們會覺得外面的輿論是對他們自己本身和工作的一種詆毀,他們想要求公司對外講清楚,挽回名譽的損失,不能把業(yè)務的失敗歸咎于被裁的人員。

  因為被裁的人態(tài)度不一樣,現場談判的氛圍也很不一樣。有些人很溫順,在交流的過程中并不會表現出抵抗或者憤怒的情緒,但談完后,裁員的風聲很快就會流出來。

  有些人會提前去搜索被裁員時如何談判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(guī),在現場很強硬。有一位女員工就是在HR提出補償方案之后立馬一一質疑,比如為什么沒有提前30天通知裁員,為什么沒有通過工會說明情況。她想質疑公司在裁員程序上有問題,但HR在她控訴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說,很平靜地聽她講完,然后淡淡說了一句,“我會把你的情況做一個記錄說明反饋的”。

  還有一位男員工,按照他自己的講述,當時是公司把他從別的地方挖過來的,他那個時候其實有更好的去向,但是他相信這家公司。那時候我們的游戲業(yè)務剛起步,其實沒有多少人,但去年年中發(fā)布過一款游戲,當時有一個擴張期,他來公司之后又找了游戲行業(yè)很多其他的人,做研發(fā)的、做IP的,把他們拉過來,讓業(yè)務運轉起來。

  那個時候誰都沒想到,年底整個部門會被突然裁掉。很多員工被他挖來,有些從別的城市過來,還把家人父母一起接到北京,年底突然被裁掉,他們是沒有辦法跟父母交代的,可能每天還要假裝去上班。

  在他看來,我為這個部門貢獻了這么多,怎么能在年底這樣一個時間節(jié)點把整個部門突然裁掉?他一直在聲淚俱下地控訴,說這不僅是一個要賺錢的公司,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。但現實是,除了我們法務部,所有的部門都在裁員。我們要留下來,幫忙處理裁員合規(guī)的問題。

  參考資料:

  網易財經:裁員榜|近1700家公司裁員逾90萬人,這公司員工少了99.8%